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未來能力之一:創造力



為什麼創造力是未來的能力? 「8秒3點」的世代中,"Me,too"似乎已成為落伍的代名詞,但是相較「不要做別人做過的」、「不要跟別人一樣」的「創新」,創造力融合了「創(Create)」、「造(Construct)」、「力(Power)」的概念,似乎有更正面的意義。

我很贊成這篇文章中所指出1.觀察, 2.解決問題兩個重要的創造力要素。讓我聯想起過去在教會常講的「From Imitation to Creation」。在我理解中,

「觀察=Imitation」相較於其他人的幫助(或教導、命令或指示),應該是偏向內在、自發性的動力來源,並且代表好奇、新鮮感、專注、積極聆聽、發問動力、不懼外在眼光。
「解決問題=Creation」相較於無系統化的發想,應該是偏向外在、執行實現的能力,並且代表聯想力、合作協調、勇敢、負責、尋求資源、承認失敗。

寫到這裡,發現Imitation好像在形容一個無知的小孩,而Creation在形容有能力的大人;是否代表當我們覺得長大(變老)的同時,也喪失了我們的Imitation的動力~ 共勉

未來能力4:創造力 吳凱琳 2006年5月 Cheers雜誌

為什麼創造力是未來的能力?現在,已開發國家真正在乎的不是由GNP(國民生產毛額)所定義的經濟成長,而是GNC。其中的C代表的是Cool,指的是一個國家「酷」的程度,也就是文化創意的產出。

去年3月6日這一天,你一定不會忘記。看著來自台灣的導演李安手握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以中文說出「謝謝大家的關心」時,每個人心頭都難掩著一份激動。台灣終於在全球電影的最高殿堂上留下紀錄。

台灣曾拿下許多世界第1,然而卻是在低價競爭的殺戮戰場中辛苦掙來的名號。未來我們必須從「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轉型為「台灣創造」(Created in Taiwan),藉由創造力擺脫微利競爭的噩夢。

從GNP到GNC,從有形到無形

其實我們無須擔憂台灣4.25%的經濟成長率(2005年)僅有中國大陸9.9%的一半。已開發國家真正在乎的不是由GNP(國民生產毛額)所定義的經濟成長,而是GNC,其中的C代表的是Cool,指的是一個國家「酷」的程度,也就是文化創意的產出。美國媒體人道格拉斯‧麥克葛瑞(Douglas McGray)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中刊登文章,首次提出這個概念。

每個人、每個地區、每個國家的創造力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被大量複製,是企業未來獲利最關鍵的核心。

台灣也開始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2002年行政院提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正式納入文化創意產業。然而,和其他國家相較,台灣仍有一段路要走。根據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2003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為2.85%;美國為5.98%、韓國為 4.06%、香港為3.44%。

至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就業人口比例,台灣僅有1.75%,遠低於美國的3.51%與香港的4.15%。台灣需要更多優秀人才投入。

另一方面,不僅需要更多有創造力的人才投入新興產業,製造業也需要新的人才。他們從有形製造轉型為無形製造:代工廠商建立自有品牌(如宏碁、華碩),產品製造商轉而提供服務(如趨勢科技)。

有形製造競爭的是價格,無形製造競爭的是體驗。過去企業要的是準確的執行力,遵循標準化流程,製造一致化產品;未來企業要的是多元的創造力,提供獨特的消費體驗。

創造力是未來工作者必要條件

不過,轉型不僅限於企業,個人也因為全球化的競爭而有必要做出改變。或許過沒多久,你的工作就可能被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人所取代。你要如何面對?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理查‧莫奈恩(Richard J. Murnane)在《新勞動力分工》(The New Division of Labor)書中提到,未來只有兩種類型的工作不會被取代。

一種是需要專家思考(expert thinking)能力的工作,也就是有能力解決無法用既有規則來解決的新問題,例如新市場開發、新行銷方案的設計等,而這種能力依靠的是豐富的創造力;另一種則是需要密集溝通的工作,包括經理人、複雜產品的銷售人員(例如汽車)等。

確實,不論是企業或個人,創造力是未來生存的必要條件。但對於創造力,多數人仍感覺相當的抽象。事實上,創造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難懂。
創造力要素1:觀察

創造力就從雙眼開始。你是否記得住家附近巷子有哪些店面?每天搭乘的捷運路線經過哪些站?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生活細節,卻很有可能成為你日後創造力的靈感來源。

但是,我們從小就沒有養成觀察的習慣。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分析,現在的小孩多半在都市長大,成天關在家裡,生活中只有課業,很少有機會接觸外界,缺乏新鮮事物的刺激,觀察力自然比較弱。「為什麼現在的小孩討厭寫週記?因為生活乏善可陳。」

而且隨著年紀增長,逐漸失去好奇心與新鮮感,對許多事情都習以為常,無法細心觀察出平凡中的新奇。根據《科學人心智》(Scientific American Mind)季刊的報導,「高創意成就者」(eminent creative achiever)的人,「潛伏抑制」(latent inhibition)的作用較弱。潛伏抑制是腦部的過濾機制,大腦會將接收到的訊息一一過濾,如果根據經驗判斷認為是不重要的、或是不相關的訊息,就不會進入人的意識。

但是要破除既有的認知或觀念並不容易。「用全新的眼光去觀察,是創新過程中最困難的部份,」美國知名設計顧問公司IDEO總經理湯姆.凱利(Tom Kelly)說。

當然,這需要練習。練習單純地看,仔細而專注地看,不做任何評斷,就像小孩看到任何事物都覺得是新發現。把眼前所見忠實地寫下來,不需要思考。累積足夠的資料之後,便可以從中觀察出特定的模式、變化,或是從不相干的紀錄中看出關聯。時間久了,當你觀察任何事物,自然可以很快地發現有趣的細節。
創造力要素2: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創造力似乎不知去向,無論怎麼想破頭,就是想不出任何的點子。其實。不是你沒有創造力,而是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目的是什麼。

「許多人誤以為創造力就是要創造不一樣的東西,但這只是結果,不是目的,你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工研院創意中心系統化創意心法團隊負責人練友梅指出了一般人對創造力的誤解。

當你有了明確的問題,創造力才能聚焦。創造力不是天馬行空的亂想,而是系統化的創意發想過程,以問題為核心,找出有創意的解決方法。第一步就是「釐清目標」,找出你要解決的困難或挑戰,希望達成的結果。然後蒐集資訊,列出解決這項困難可能會遭遇的問題。再開始進行創意的發想,最後根據各種點子進行評估,擬定行動方案。

「發明家和創意家是兩回事,」浩漢產品設計公司總經理陳文龍說:「創意就是創造明天的生意。你必須解決問題,創造具體的結果,你的創造力才有價值。」

激發創造力另一個重要的能力是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也就是運用想像力,創造各種可能性。然而,從小的教育訓練卻讓我們習慣收斂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只求唯一的標準答案,這世界只有一個樣貌。

但是,你有能力突破這個限制。練友梅表示,發揮聯想力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強迫連結法」。

假設現在你要設計一個杯子,但是先把你要解決的問題拋開,不要去想你要設計什麼樣的杯子。隨便拿一個無關的東西,假設是一幅圖畫。你從這張圖畫裡看到了什麼?

然後,把你剛剛想到的點子和你要設計的杯子之間做連結,就會有不同的創意出現。也許那幅畫是一個人物、一個靜物、或是風景,其中的某些元素就能成為你設計杯子時的創意素材。

此外,聯想力也與背景知識的多寡有關。洪蘭指出,人們眼睛看到一個字,就會啟發一連串的神經迴路。例如當你看到「光」這個字,可能會聯想到光明、光亮、或光棍。

但「光棍」是個成語,屬性和前兩者不同,因此神經迴路會分岔出去,你可能會從光棍聯想到王老五、結婚、媒婆等等。

大腦之所以會有這些聯想,是因為儲存了這些基本資料,一旦接受外界刺激,就會自然啟動腦內的資料庫。要能充實這份資料庫,閱讀是最好的方法。
用心體驗生活,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儘管創造力可以培養,然而創造力不是外加於上的技巧,而是由內而生的能量,需要經驗的累積與時間的沉澱。生活經歷愈深厚,愈能有獨創的作品。

「李安為何能拍《斷背山》,因為他沒有忘了他體內的東西,因為他所在乎的人際關係、愛,都是他從小在台灣感受的東西,這是別人模仿不來的,」賴聲川對好友的成就做了以上的註解。

確實,讓李安初次躍上國際舞台、奪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的《喜宴》,便是他自己的生活寫照。對他來說,婚禮根本就是荒謬而造作的社會儀式,他結婚前兩個星期還在準備畢業作品,根本無暇準備。婚禮當天就像是未經彩排的電影拍攝現場,簡直是一團糟。遠從台南飛到紐約的父母,難過地掉下淚來對著李安的太太說抱歉。這些都成了《喜宴》的場景。

「後來我才發覺,喜宴的形式雖然荒謬,但人投入的感情卻是真的,這也引發我之後拍攝《喜宴》的靈感,」李安在《十年一覺電影夢》書中說道。

用心去體會生活,累積不同的生活經驗,再用自己的觀點去詮釋你的體驗。「發揮創意的重要條件是強烈的個人主義,獨立思考與行動的能力,」賴聲川說。沒有了自己的觀點,就沒有了原創性。

管別人怎麼想,只要問自己,你是怎麼想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