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8日 星期六

比上不足!


貓空纜車上路以來新聞不斷,不曉得是台灣的政治執行力不足還是氣候水土不適? 從捷運、高鐵到貓空纜車的經驗看來,在國外風評不錯的系統來到台灣總是會"出槌"。 不過,不要老"唱衰"台灣,比起對岸的基礎建設,我們其實還不錯!

圖片說明:
雲南-玉龍雪山纜車 2006年8月

2007年7月26日 星期四

激勵的5個迷思

這篇經理人月刊文章根據"Managing for Dummies"一書作者Bob Nelson所進行一項橫跨7種產業、總計1500名員工的工作動機大調查結果,引申了一個領導在激勵員工上的五個迷思,值得大家拿來當作檢測量尺,畢竟用什麼樣的態度與方式激勵"誘導"部屬,就會培養出符合「心理制約理論」的被領導者。
  • 迷思1 將激勵與金錢報酬劃上等號
  • 迷思2 激勵需要很多時間準備
  • 迷思3 激勵士氣的關鍵在於員工的工作態度,與經理人無關
  • 迷思4 激勵只是一種利益交換的對價關係
  • 迷思5 小事不需要讚美,做出大成績時再讚美即可
Bob Nelson 調查結果,找時間再利用這個Blog裡的問卷功能做一次讀者調查
  • 第一名 學習活動
  • 第二名 彈性工時
  • 第三名 個人讚美
  • 第四名 憑藉優異績效贏得「工作權威」
  • 第五名 有機會能配置資源、制訂決策、管理他人的「工作自主」
  • 第六名 「有時間和主管對談」
  • 第七名 「分時休假」
  • 第八名 「公開讚美」
  • 第九名 「選擇工作內容或任務」
  • 第十名 寫一封電子郵件或「書面讚美」。
全文: Manager Today 「小激勵,大成果 101種激勵員工的方法」

2007年7月25日 星期三

笑話一則

一天一位大陸口音很重的縣長到村里作報告:

「兔子們,蝦米們,豬尾巴!不要醬瓜,鹹菜太貴啦!!」


﹝翻譯:同志們,鄉民們,注意吧!不要講話,現在開會啦!)

縣長講完以後,主持人說:「鹹菜請香腸醬瓜!」

(翻譯:現在請鄉長講話!)

鄉長說:「兔子們,今天的飯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

(翻譯:同志們,今天的飯夠吃了,大家都是大碗吧!)

不要醬瓜,我撿個狗屎給你們舔舔…


(翻譯:不要講話,我講個故事給你們聽聽...)

專心舔,狗屎很好舔的,舔完後就撿給別人舔。

(翻譯:專心聽,故事很好聽的,聽完後就講給別人聽 )

後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到大陸鄉下參加村集會前要先吃飽,免得噴飯!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Blogger 新功能 _ 網路問卷

恰巧看到Google Blogger平台提供這個模組化新功能,對我來說是個蠻實用的功能(不過還是得要認真想想可以怎麼用? 提供同事訂便當?!),不曉得由RSS訂閱的讀者可不可以使用這個功能?

「國貨大站」的同志們,趕快棄械投奔自由懷抱吧!!

2007年7月23日 星期一

改變

人總是在極端的狀態下(環境安穩或是太不安穩)會想要改變。 昨天教會講道,有一段敘述在「全國大減刑」的政策導致媒體一面倒批判並研密地監控減刑人是否再犯造成社會不安的現況下。牧師Alex卻蒐集了兩個很感人的故事:(以下借用愛米老師富感性的文筆紀錄)

在被減刑的犯人中,有兩位媽媽,這兩位媽媽都是煙毒犯。第一個媽媽,她被判刑時帶著襁褓中的孩子一起進了牢,她對自己的孩子一直感到愧疚,不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孩子,得讓寶寶一出生就住在獄中。所以,減刑後,她很感激她可以有新的機會,帶著孩子在獄外,重新做好一個母親的角色。另一個母親,她進監獄時,她有兩個孩子孤苦伶仃地在外頭生活。出獄當天,她的兩個孩子各畫了一張圖,畫中是一家團圓、和樂融融的天倫之樂圖,一看到兩個孩子高舉著圖畫歡迎自己出獄的母親,感動地淚流不止,這兩個孩子緊緊擁抱許久不見的母親,這個母親決定要好好地重新抓住可以好好照顧兩個孩子的機會。對這兩個母親而言,減刑讓她們可以重新做人,這是一種「死裡復活」。
另一個故事,跟減刑無關。一個因為家暴逃家的男孩,流浪街頭的日子誤入歧途而被關進少年輔育院。院中一位義工媽媽憐憫這個男孩這麼年輕就被關進監獄,不斷地勸導他、鼓勵他,就這麼一路循循善誘下,這個男孩今年推甄上了台灣科技大學。這個男孩說,若不是這位「乾媽」,他不會有這一天,他可能已經橫死街頭了。對這個男孩而言,現在的他也是「死裡復活」了! 有這麼多受刑人接受到減刑的機會,有些人把握了機會,重新做人,但也有很多的人出獄繼續行惡。其中的差別是,我們是否明白「機會」的價值?

這兩個感人故事同時告訴我們「改變的機會」如同「死裡復活」般地是多麼珍貴,但相對來說也只是一瞬間就可以抓住的決定。無獨有偶,今天早上有位好朋友特地來向我辭行,說她抽中美國綠卡"樂透"移民資格,決定過兩個月就要前去報到;在我驚訝「竟然真的有人抽中"綠卡樂透"」之際,更欽佩憑她單身一人,在尚未尋求任何工作機會、人身地不熟下堅持改變現狀的決心;單就機率而言,絕對可以稱的上是死裡復活的改變!

身旁人都那麼勇敢地為改變現狀而盡力,那我呢?

PS.附圖是我們去年底搬家時的混亂景況,現在想想,這趟搬家也是一樁死裡復活的改變!!

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Rainbow 對擔任「寄養家庭」的感想

藉以六月寫的這篇「參加寄養家庭計畫有感」,得以承蒙教會季刊的邀稿,但這次由辛苦的寄養媽媽 Rainbow來寫她感想,本文僅是原稿摘錄,請期待季刊完整版出刊~

身為寄養父母的確跟原本想像中很不同,說老實話比原本想像中要有趣多了。剛開始看到教會其他夫妻做寄養家庭的時候,很佩服他們。雖然這些夫妻都已經是很有經驗的父母。儘管如此,要天天與那些創傷家庭出來的小孩相處,也還是挑戰的事情,更何況如我們這樣尚未生養過小孩的人來說要去嘗試這樣難的事情起初也不是太有信心,介生恐懼。但當我們從帶生活很獨立的青少年,到帶完全要依賴我們的小小孩,去觀察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的互動,其實是蠻有趣,他們的 背後都有很多原因,雖然習慣兩人世界的我們已經很懂得如何控制局面,但跟這些寄養童互動是沒那麼容易控制種種變化,有很多的驚奇,也當看到他們的改變有很多的驚喜.所以我們覺得比想像中更能enjoy。

做寄養家庭後,學到很多的東西。對於身邊的關係更多的感激與珍惜,其實那些孩子並沒有權力選擇的所遭受到的遭遇,無論是家暴,性侵,貧窮...還是任何被拋棄的原因,他們生命中原本最重要的關係被抽離,似乎無依無靠。我很難想像自己失去親人的愛會怎樣活下來 ,看到他們的生命會讓我們更感激自己一直都很穩固擁有身邊最重要關係,幫我們不理所當然與容易挑剔家人另外學到很多的是同理憐憫的心,挖掘出我們夫妻倆很多潛力,比如說很難想像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耐心與善解人意的智慧。

很想帶給這些不幸的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一個雖然是暫時居住的家,但會留下一份不一樣的愛的回憶。也許小孩在當下並不覺得,或者小小孩在很小得時候不容易記憶,但是我們深信這些經歷不會白白經歷,在心理學上有一個 普遍觀念,就是所有經歷都會存在人的潛意識中。無形的影響著他生命前行的路。雖然只有一段路程陪伴,但深信會留下正面痕跡!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學習轉移理論〈Transfer of Learning〉

Kevin寄給我的論文書摘(出處如下),我覺得還蠻清楚明瞭,值得有興趣「體驗教育」的讀者細讀。或者改個方式讀,試試不妨把學員改為你所帶領的員工、學生、被領導者的名字,或許有不同的想法。

學習轉移理論〈Transfer of Learning〉
體驗式教學真正的價值,乃是基於學員,在體驗式教學活動中所學習到的經驗、知識、技能或態度,能否有效的運用到未來工作或實際生活中。探索教育活動學習轉移理論主要有三種,可以用來解釋為何在探索教育活動中的經驗,可以轉移至日常的學習和成長,即特定性轉移、非特定性轉移〈Bruner, 1960〉和隱喻性轉移〈Gass, 1990〉。
  1. 特定性轉移〈specific transfer〉
    當學員將學習到的經驗,應用到與其相類似的特定或相似的事物中,可以說是習慣的延伸和結合,心理學家推介此一特定現象為特定轉移。此種轉移多屬於具體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應用。如個人在探索活動之初,學習到如何以繩索套到木栓以確保安全,當學習運用繩索的過程,養成了確保安全的習慣,在攀登垂降的活動時,就能自然應用手部技巧,發揮功能。
  2. 非特定性轉移〈non-specific transfer〉
    當學員並不是以知識和技巧為基礎,而是將原先的學習經驗普遍化為概念,以作為認知問題的基礎,是一種原則和態度的轉移,然後將之運用到另一新的學習環境。比如學員在信任倒的活動中,體驗到如何「接受」和「給予」的關係,相互支持,培養信任感。當學員面對生活中的環境時,就能將上述的學習經驗,實際運用在同儕團體或同事間,發展互動信任的關係,建立高效能的團體。
  3. 隱喻性轉移〈metaphoric transfer〉
    當學員將某一情境中的學習體驗,普遍化至另一情境中,但在此時,被轉移的原則並非結構上相同或共通的,而是相似的〈similar〉、類比的〈analogous〉、或隱喻的〈metaphorical〉。例如在划雙人獨木舟時,學員學習到彼此動作要協調、有默契及目標一致的重要性,在此獨木舟活動的經驗並不會和實際的生活經驗完全一樣,而是相類似,因而將經驗轉移、運用到企業團體的分工合作。
另外,有些步驟可以增加在探索教育中的學習轉移,學者提出在探索教育中能夠運用以下的十種學習轉移技巧〈Gass,1990〉:
  • 在課程/活動實際實施之前,先規劃轉移的條件。如:參與者先確認、發展和建立願意改變的承諾,學員對自我的學習經驗設定目標,基於學員的能力而設計適當的探索經驗。
  • 在學習情境中建立和未來工作情境相似的環境,如此較有可能達到正向的轉移。
  • 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提供學員學習轉移的機會,因為此時是最好的學習時機,既強烈的支持和回饋。
  • 使學習的結果是自然發生的,而非刻意的。訓練員太多的介入,以及用外在動機的誘因,會降低其學習轉移的效果;自我內在的動機會讓學員更願意承擔責任。
  • 提供學員能內化〈internalize〉其學習經驗的方法。常用的是透過自我察覺和省思,並將之具體的口語表達出來,可增加轉移的效果,另外還有使用隱喻或是獨處的方法,來協助學員在未來將如何運用這些體驗。
  • 邀請過去有過成功經驗的學員參與探索教育活動,藉者良好的典範學習,看到他們如何成功地將學習轉移至日常生活中,讓參學員有所預想和期待。
  • 邀請對學員而言是有重要意義的人〈significant others〉,一起參與活動,能更增強學習效果的轉移。
  • 盡可能的讓學員負擔更多的責任,如此不僅可增進學員的動機,並且能激勵其在未來經驗中運用以前所學。
  • 發展有助學習轉移效果的技巧。常用的有進化經驗〈processing〉、分享討論〈debriefing〉、和帶領技巧〈facilitating〉等。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盡可能的分享、討論、回饋,而不只是在活動結束前才進行。
  • 提供學員能持續後續行動的經驗〈follow-up〉,幫助學習轉移。當學員開始將其學習經驗轉移時,後續跟催活動〈如持續性的溝通、對學習的決定、過程的選擇和回饋〉的出現,將增強其轉移的能力。
所以探索教育活動是經過有效的規劃與安排,可以將在活動過程中所得到的經驗,經由學習轉移理論運用到未來的學習與工作上。加上體驗學習圈四階段的體驗、反省、普遍化、應用,可將活動情境中的體會、啟發,運用到真實生活的世界,充分發揮體驗學習的效用。

論文來源: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徐正芳 碩士論文
體驗式教學訓練成效之因素探討

2007年7月9日 星期一

Life will find a way~

小孩子總是找到最舒適的方式睡覺,這是天性的本能~ 適切地如同電影Jurassic Park裡Dr.Malcolm所說的「Life will find a way~」,但是年紀越來越長後,似乎也漸漸失去這樣的瀟灑,今天早上4:30就失眠起床,因為要到某國立大學做一場英文演講,緊張到驚醒~

懷念無憂慮安心睡覺的青春~

2007年7月6日 星期五

高爾夫球社週報_20070706

DEAR ALL:
生為社長的我,因為近來工作太忙,以至於很少讓你們聽到我的消息
,甚至於上禮拜的比賽也無法參加,真是抱歉,本人也深感挽惜.但也慶幸有總幹事----志昌----(一定要特別註明)打理一切,使得本社越是有聲有色.真是感激.
最近看到一個教學網站,內容蠻詳細的,對出學者應該很適合,有興趣上去瞧瞧貝..

http://www.wretch.cc/blog/wino9996&article_id=7161638

-------------榮華

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

有位好朋友在台中開咖啡館囉!

Max來介紹一間台中的Coffee Shop,慎重推薦給大家!

夠讚嗎? C/P值高嗎? 老實說在台中,還沒去過,但是因為女主人雅翔是之前專案的舊識同事,並且我相信很多事情的重點不是表面上的夠不夠"好康"或是有沒有很"超值",而是認識的這位女主人為人做事的用心,我相信這會是一家用心與客人"搏麻吉"的店,你若碰巧經過台中,不妨繞過去看看囉~

PS.因排版關係,相關照片煩請移駕至Picasaweb 網路相簿欣賞


『MarketPlace』位於『台中市南屯區文心南五路323之16號

就是在豐樂公園那邊啦!

風景優美!地靈人杰!

店名叫做MarketPlace

紅底白字的Logo

是一間很有文化氣息

有音樂有品味有美食

並且價位合理

坐在MarketPlace

能好好的遠離塵囂

享受片刻悠閒

還有最優的服務人員哦

這就是我的MarketPlace一景哦!

裡面有好多的美食!而且是品質保證的!

這是我們的精品區!有著屬於我們的自有品牌商品!喜歡可以買回家作紀念哦!

這個區域 讓你能夠安靜的坐在沙發上看書

一邊喝著咖啡 享受著優靜的時光

這個就是廁所的一景 廁所很漂亮很乾淨

這就是四周圍的景色唷!綠意盎然~

帶著你的親密愛人

或是帶著你的家人

來散散心吧

親愛的朋友們

來MarketPlace時

記得一定要用~s0021030~這個號碼來買會員卡

抄下來!抄下來!一定要抄下來!

因為這是給你的福利

因為可以讓你折價

買到更便宜的價錢

而且這個會員卡非常的漂亮

就是這個樣子~~目前是豐樂店紀念版哦

上面沒有地址

因為未來你在各個角落都有機會用到他

相信我

你絕對會的!

我一定做得到!

讚吧!

~希望給你一個幸福的生活~ 因為你值得!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2007 挑戰賽熱血の召募

救助協會今年的體驗活動出爐了! 這次活動設計目的除挑戰團隊體力外,還要組成協力團隊(包含自籌一定額度的募款經費幫助籌募急難家庭),整體來說的確是個不錯的體驗經驗,我預估全隊必須要有10人團隊分工負責不同的事務才有機會完成此項挑戰,因此,本活動適合~
  • 企業員工組隊,主管支援
  • 學生組隊,老師支援
  • 教會弟兄組隊,姐妹支援
  • 孩子組隊,父母支援…
教會救難隊很有興趣參加,若你有感動(先不管怎樣形式)協助共同完成此項任務,請洽啃大隊長~

PS.
1.救難隊迄今尚未達到募集額度,若你能協助,所有捐款都可開立正式扣抵所得稅之收據喔!
2.當然,我們可以與主辦單位聯繫適切配合捐款者相關宣廣事項,但先說好若要指明小弟在下爬那一段「金山-小油坑20K上坡單車」,請私下聯繫,因為有些事並不是"錢"就可以解決的~

2007年7月3日 星期二

突破大陸地區封鎖Blogspot之解決辦法

因為有大陸的朋友表示無法看到本部落格,想必Google跟大陸關係實在很不好,所以稍稍問了一下,發現PKBlogs有這個好用的Gateway程式, 或者直接用
http://www.pkblogs.com/blogname


也就是大陸地區的朋友可以把: http://www.pkblogs.com/maxrainbow 存成連結,但能不能用RSS? 要對岸的朋友試試再告訴我囉~

RSS Feed: http://www.pkblogs.com/maxrainbow/feeds/posts/default?alt=rss

資料來源:http://pkblogs.com/

「幫助你思考的冒險教育」Max、小高

這篇承教會春季季刊邀稿的原稿,係引用小高「從實務中漫談體驗教育」部份內容後修改而來,刊出後頗受好評,甚至有國內上市公司人力資源主管經傳閱後來電洽詢希望教會能包班辦理相關活動,但因為教會培訓引導員人數、經驗均不足,更重要的是我們組這樣服侍團隊的方向是希望能與聖經及信仰相結合,所以也就毅然推辭了。但仍存夢想希望將來還是有機會能利用這樣的團隊工具在信仰前提基礎上影響企業中高階專業人士。

「幫助你思考的冒險教育」Max、小高

「原來團隊帶來的力量是這麼美妙!」,Joy參加完教會所辦的冒險教育活動後感想是這樣說的。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Joy的想法:其實每個人從小身處的學校與家庭環境一定或多或少已經教育我們如何與人相處,但大部分的我們離開家庭或是學校後可能還是很迷惘,到底誰可以是那群給我支持與信任的好朋友 ? 或許,「冒險教育」可以提供一堂教授都沒敎過一堂課,讓你體會對生命或是對與身旁人相處不需要灰心與放棄。如同Joy 一樣,重新體會你所認知道理的"原來 "可以是這麼美妙。

冒險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是一套在從國外引進並推動之五育訓練課程,它可以結合諮商輔導、團體遊戲及冒險活動,以尊重每個人的學習體認及決定,不設定標準答案,由參加者共同設定目標,彼此體諒、合作完成任務,而從中獲得啟發性的學習經歷,並從中學習人際溝通、面對問題、受挫因應、團隊互助合作等,甚至可以結合心理諮商及協談輔導發展至「冒險治療」,讓每個人在戶外的團體相處經驗中展現及體會更多生命力。


教會目前透過由小高、舒民和一心等受過引導員專業訓練的弟兄姐妹自發性組成團隊,已經舉辦了數場體驗活動。小高於退伍後擔任一段時間的冒險教育職業引導員,曾經整整20天帶領11個育幼院的孩子,經歷溯溪、登高山、整晚野外獨處…等冒險歷程,陪伴他們學習獨立、學習溝通與合作,培養真正的勇氣和自信,體驗如聖經所描述孩童純真的信心帶來完全翻轉的成長及改變。舒民和一心是同時在去年參加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所舉辦為期九天的引導員訓練及實習中,並個別完成高低空繩索課程關主訓練及引導員種子師資培訓,並協助教會所舉辦多次領導訓練及青少年活動。


導員團隊表示在多次的活動中與團隊一起與體會很多年青的「我們」其實來自於一個過度保護的家庭或環境,被期待地過著一種類似輸送帶的生活:「唸書、考試…上大學…研究所…找份工作…賺錢、存錢… 結婚生子…然後變老」。也就變成了不會思考、不敢冒險、不敢面對衝突、不敢為自己生命做決定的「我們」。或許很會裝酷,卻沒有深厚的內在信念;很會講大話,但真正碰到困難時卻只會退縮逃避;很會批評別人,卻不會反省自己;很會應考解題目,卻無法決定自己要念什麼科系。但是,最可怕的是莫過於很多的「我們」隨著年紀的增長,也就不再思考這類的問題。如果,你認為「你」也包含在上面所說的「我們」當中,歡迎參加教會未來舉辦各類冒險教育活動,透過不同的冒險活動與反思引導過程中,重新認識你自己。

「不敢冒險,才是人生最大的冒險!」冒險教育的魅力,不只是來自於高低空繩索設施的冒險本身讓人產生的刺激感,而是在神所造的大自然中體驗冒險、下決定的勇氣、體會團隊中的自我價值、探索並原諒過去的自己,做一個新造的人

相關文章:
小高「從實務中漫談體驗教育
MaxRainbow Blog:體驗教育目錄文章

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半歲嬰兒 會騙人

最近每天跟1歲寶寶在一起相處,因此對這篇Yahoo新聞刊的文章覺得蠻有意思的,也頓然了解寶寶的許多反應背後的原因。

聖經當中記載「兒子必不擔當父親的罪孽,父親也不擔當兒子的罪孽。義人的善果必歸自己,惡人的惡報也必歸自己。結18:20 b」,也就是人並不承擔所謂「亞當和夏娃的原罪」。因此,小孩的欺騙不是來自於「天生」,那這樣為什麼六個月大的小孩需要「欺騙」? 如果根據Maslow理論,可能父母會直覺地反應答案應該是「缺乏基本的生理需求」,所以反射性動作就會給予更多、更舒適、超過基本需求的滿足,形成這一「草莓化」的新世代。

但我覺得這篇研究隱含著告訴我們,6個月嬰孩心裡反應遠過於我們的想像,基本生理需求其實只是「工具」,但是實際已經提升到第二、第三層次或更高的生理需求,需要的是更多的安全感、專注及歸屬感,甚至開始想要有自己的決定(要或不要)及自我實現(自己拿湯匙吃飯),以吃飯為例,此時「自己拿湯匙」所帶來的成就需求遠超過於「有沒有吃飽」的生理需求。

成人世界未嘗不是如此,「人性化員工待遇」相對於過去這段時間高科技業者的「股票分紅制度」,反射到Maslow理論:老闆一味地給予員工賣命機會去爭取分紅報酬,卻無法創造更高層次的心理滿足時,只會產生貪婪與不誠實的員工(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地雷股、內線交易那麼多)。這個在六個月嬰孩就會的伎倆,為什麼長大了還一再犯錯?

Yahoo新聞半歲嬰兒 會騙人,記者:編譯陳世欽/報導

倫敦星期電訊報一日報導,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嬰兒開始學習欺騙的時間比原先以為的要早,最早六個月大時就會開始騙人。

行為專家發現,簡單的騙術有助於嬰兒在稍大時學習如何編造更複雜的謊言。

英 國樸茨茅斯大學心理學教授華蘇蒂薇‧雷迪研究五十多名兒童後指出,六個月大至三歲間嬰幼兒採用的欺騙方法可分七種。嬰兒很快就會發現,假哭與裝笑能夠引起 注意。八個月大的嬰兒會運用難度更高的欺騙技巧,例如掩飾父母禁止的活動,或設法分散父母的注意力。兩歲的幼兒可能使用更迂迴的技巧,例如父母準備施加薄 懲時,虛張聲勢。

心理學家此前認為,四歲前的發育中大腦不可能編造謊言。

雷迪表示:「假哭是最早出現的欺騙方法之一。即使一切正常,嬰兒也會以這種方法博取注意。他們會暫停,看看母親有無反應,再決定是否繼續假哭。這種現象顯示,他們能夠分辨什麼行為可以奏效。」

雷迪認為,小孩通常都會根據早期的小謊確定特定狀況適用什麼樣的謊言,並在這個過程中明白,說謊過甚很可能產生反效果。